2012年,在省教育厅和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各学院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就其各学院特点总结如下:
一、我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总况:
2012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283人。截止2012年6月22日(省教育厅确定的就业审核日期),就业人数3993人,待就业人数447人(其中本科待就业309人,专科待就业138人),就业类别为升学432人,国家基层项目(志愿服务西部计划)47人,地方基层项目(从医从教)40人,国有企业86人,灵活就业21人,预征对象228人(网上报名人数304人),其他企业、其他教学单位、其他就业单位等共2974人。经教育厅审核认定,我校初次就业率为:本科89.98%,专科88.49%,本专科总体为:89.56%。
二、我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的就业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认真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以分管就业的副院级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的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和服务体系。
在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先后共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4次,召开部分毕业生座谈会3次,就业工作培训、检查等各种会议8次;总之,基本形成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及“学校主管、学生处统筹、二级学院主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二)、做好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观念转变,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深入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此,学生工作部门和各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三)、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关系个学生能否直接就业的最核心要素,由于我校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我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学院能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利用专业课教学中的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二是部分学院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三针对往年《就业指导课》存在的缺课现象,我们专门聘请专人对《就业指导课》上课情况进行了督查,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加强就业渠道开拓、加大基层项目就业引导,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每年都从就业专项经费中划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及就业基地建设,带回大量的需求信息和用人计划。今年,我校从3月开始专门组织人员,派出了数路人分赴长三角、渤海湾、华中地区开拓就业市场。我们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社区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的开拓。我们通过市场开拓、搭建平台,各学院积极组织、动员,仅到新疆自治区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工作的2012届应届毕业生就有30人。我们还在继续加强区域协作就业体系,希望通过进一步挖掘“秦、晋、豫渭黄三角区”的就业联盟,实现了区域就业资源共享。
2012年,我校举办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单位254,参会代表530,达成就业意向学生2218人。另外我校就业中心每周三专场浅谈会,外语学院、数信学院、人文学院、经管学院和音乐学院举办专场招聘场共计49场,286家用人单位,共计可提供就业岗位超过万个。
我们还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另一重点,通过学院学生就业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媒体和载体的功能,对毕业生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等形式,鼓励毕业生报名入伍,参加“振兴计划”、“西部志愿计划”等项目。据统计,2012届毕业生参加“从医从教”毕业生40人,“预征入伍”毕业生228人,“西部计划”毕业生47人,“直招士官”毕业生报名9人。总之,我校2012年项目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五)、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服务及管理制度,构建了就业工作有效机制
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我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就业工作的实效,强化就业信息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的信息服务。利用网络、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准、快、新”的就业信息。完善了就业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学院通过制定《渭南师范学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院系的就业工作目标与责任,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层层分解任务,有效推动了就业工作开展;二是加大督导与考评。学院领导、学生处多次到有关院系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分析研究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就业工作。对就业状况较为严峻的学院加强督导,要求学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六)、加大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宣传活动,促进我校网络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
今年,我们对我校就业网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增加毕业生推荐平台、学生咨询平台等模块,促进学生就业信息的广泛宣传,截至2012年6月20日,在我校就业网上发布各类就业信息450余条次。
我校部分就业工作领导和老师先后到渭南人民广播电台《环境热线》栏目、渭南电视台《生活与法》栏目参与咨询大学生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工作;与渭南市武警消防支队联合开展从大学生中直招士官现场咨询和宣传活动;一年来,我们先后制作各类就业宣传展板38块,共举办了三次“就业宣传服务周”活动,全年共接收了4700余人次的就业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地促进我校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七)、加大对各二级学院就业经费的支持力度,奖励力度,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
2012年,学校在原有就业经费每增加的前提下,先后拿出10万元给个二级学院用于就业市场的开拓,先后拿出5万元对每个学院进行就业奖励。
另外,各学院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活动,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调整期望值,积极主动地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就业。
(八)毕业生离校工作文明、有序,保证了校园的和谐与安全
各有关单位能从政治上关心2012年毕业生,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前提下,积极认真做好优秀毕业生的评优工作,增强其透明度,让毕业生无疑义、无怨气;学院领导及辅导员坚持值班制度,能深入学生宿舍,与毕业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问题,把思想教育工作与毕业生的实际相结合;各部门能从方便毕业生的角度出发,主动、热情、周到地为毕业生服务,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毕业生能够安全、文明、有序、顺利离校,保证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训练有素的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具体表现在熟悉讲课的教师,缺乏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了解政策的缺乏基本的讲课技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择业观教育乏力,学生正确分析自我、选择职业岗位的能力不强,出现了就业信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工作开展不平衡。
一是个别学院的领导对就业工作仍然没引起重视,推一步动一步,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和行动,全员化参与就业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二是有的学院缺乏对就业工作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工作仅仅停留联系单位上,而对更重要的诸如就业基地建设、指导就业等意识还很不到位。
(三)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一是除招聘会以外,为同学提供的需求信息主要来源于被动信息,信息源挖掘远远不够;二是没有反应灵敏迅速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有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学生手中)。三是信息发布的有效性需要提高。四是部分学院没有建立信息收集与发布的阵地。
(四)毕业班辅导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不到位。个别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存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细致、缺乏耐心,为完成任务而采取急于求成的心理,影响了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深层次开展,有损坏学校声誉的潜在行为。
(五)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的并存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六)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之间还不和谐,就业质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