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就业创业工作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形成了“就业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新局面。现总结如下:
一、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总况
2014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645人。截止2014年6月25日(省教育厅确定的就业审核日期),就业人数4133人,待就业人数512人(其中本科待就业397人,专科待就业115人),就业类别为升学585人,国家基层项目(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6人,地方基层项目(从医从教)25人,国有企业29人,灵活就业123人,参军服兵役22人,其他企业、其他教学单位、其他就业单位等共3323人。经教育厅审核认定,我校初次就业率为:本科86.33%,专科88.89%,本专科总体为:86.91%。
二、就业工作的举措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的就业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学校认真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级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的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和服务体系。
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先后共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3次,召开部分毕业生座谈会1次,就业工作培训、检查等各种会议7次;总之,已经形成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及“学校主管、学生处统筹、二级学院主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二)、做好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观念转变,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深入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此,学生工作部门和各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三)、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关系个学生能否直接就业的最核心要素,由于我校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我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学院能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利用专业课教学中的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二是部分学院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三针对往年《就业指导课》存在的缺课现象,我们专门聘请专人对《就业指导课》上课情况进行了督查,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信息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为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确保用人单位数量不断增加,提供岗位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联合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将其不断完善。在原有合作单位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的用人单位。目前,信息库中已有各类用人单位500余家,为帮助毕业生及时就业提供了保证。
(五)、加强就业渠道开拓、加大基层项目就业引导,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每年都从就业专项经费中划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及就业基地建设,带回大量的需求信息和用人计划。今年,我校从3月开始专门组织人员,派出了数路人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拓就业市场。我们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社区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的开拓。我们通过市场开拓、搭建平台,各学院积极组织、动员,仅到新疆自治区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工作的2014届应届毕业生就有60余人。我们还在继续加强区域协作就业体系,希望通过进一步挖掘“秦、晋、豫渭黄三角区”的就业联盟,实现区域就业资源共享。
2013年,我校举办了2014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单位257家,参会代表6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学生2724人。另外我校就业中心举办周三专场招聘会31场,参会用人单位4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部分二级学院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学校还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另一重点,通过学院学生就业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媒体和载体的功能,对毕业生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等形式,鼓励毕业生报名入伍,参加“振兴计划”、“西部志愿计划”等项目。据统计,2014届毕业生参加“从医从教”毕业生25人,服兵役22人,“西部计划”毕业生26人。总之,我校2014年项目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六)、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服务及管理制度,构建了就业工作有效机制
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我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就业工作的实效,强化就业信息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的信息服务。利用网络、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准、快、新”的就业信息。完善了就业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学院通过制定《渭南师范学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院系的就业工作目标与责任,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层层分解任务,有效推动了就业工作开展;二是加大督导与考评。学院领导、学生处多次到有关院系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分析研究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就业工作。对就业状况较为严峻的学院加强督导,要求学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七)、加大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宣传活动,促进我校网络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
今年,我们对我校就业中心服务器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并建立了就业招聘微信平台,促进学生就业信息的广泛宣传,截至2014年6月20日,在我校就业网上发布各类就业信息490余条次。
一年来,我们先后制作各类就业宣传展板51块,共举办了两次“就业宣传服务周”活动,全年共接收了4200余人次的就业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地促进我校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八)、与政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宣传运用国家各类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帮助学生就业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学校就业中心积极和省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渭南市人社局联系,一方面积极为毕业生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为2014届毕业生中219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在省人社厅申请了每人1000元的毕业生困难帮扶补助,共计21.9万元;一方面与人社局联合开展就业招聘,目前,学校与人社局已实现网站后台互联,招聘信息共享;第三方面与人社局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2014年举办创业培训4场,培训学生300余人。
(九)、对各二级学院就业经费予以支持,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
2014年,学校继续在各二级学院开拓就业市场方面予以经费支持,并对每个学院进行就业奖励。
另外,各学院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活动,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调整期望值,积极主动地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就业。
三、创业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职能,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学校将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正科级机构)升格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中心(副处级机构),赋予其更广泛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创业创新目标责任,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中心建设,完善制度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近年来,学校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始终思考如何解决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探讨如何理顺在校大学生创业与成才的关系,并逐渐确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2011年起,学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百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观教育,邀请教师与学生组成科研团队,以项目带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对形成一定规模、取得初步成绩的学生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予以表彰奖励,如晨曦电视台、“X-RAY”兴趣小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
(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14年6月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并出台《渭南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园建设方案》。创新创业园的核心宗旨是以创业培训班为平台,培养该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具有创业特质的大学生,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创新创业园的培养目标是将该院大学生培养成为创业型、创新型、创新创业型三种人才。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以副院级领导为理事长的理事会,并设有创新创业园办公室;在培养模式上,分为创业培训和创新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三种,创业培训根据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开设的行政总监、财经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经理人培训;每学年至少举办为期1个月的培训两场次,并通过记录大学生培训、研发等实际过程后,经总结、考核合格后由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发放相应的毕业证书,创新培训是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的不同以及学生就业需求确定2-3个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每学年至少举办为期1个月的培训两场次,并通过市人社局鉴定后发放各种档次的证书或通过创新创业园鉴定后发放相应的证书,创业创新培训是创新创业园依据选拔标准择优选拔30名学员,通过参加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学校已选拔74名已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或有创业意向的在校生参加首期创业培训班,培训班将根据创业项目申报情况和学生个人情况,将参训学生有机整合为数个创业团队,对创业团队进行分类指导、具体帮扶,力争通过创业班培训推出大学生创业实体,引领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
(四)结合大学科技园,实现创业产业孵化。2014年5月,学校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在大学科技园成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并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了首期实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甲骨文(渭南)实训基地已与该院在项目研发、师资提升、创业、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并且已举办多场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软件与电子领域技术研讨会等会议。甲骨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集成电路测试验证中心也已授牌筹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也在学校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一系列举措必将对该院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创业园将与大学科技园紧密合作,依托校内外导师团和驻园企业,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采取导师引领、理论支撑、实践提升、园区孵化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创新意识,养成创业能力,拓宽就业途径,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训练有素的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具体表现在熟悉讲课的教师,缺乏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了解政策的缺乏基本的讲课技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择业观教育乏力,学生正确分析自我、选择职业岗位的能力不强,出现了就业信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一是除招聘会以外,为同学提供的需求信息主要来源于被动信息,信息源挖掘远远不够;二是没有反应灵敏迅速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有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学生手中)。三是信息发布的有效性需要提高。四是部分学院没有建立信息收集与发布的阵地。
(三)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的并存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之间还不和谐,就业质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就业指导中心
2014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