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省教育厅和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各学院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我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总况:
2015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077人。截止2015年6月30日(省教育厅确定的就业审核日期),就业人数3629人,待就业人数448人(其中本科待就业416人,专科待就业32人),就业类别为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3105人;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111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3人;国家基层项目32人;地方基层项目20人;升学349人;出国出境9人。经教育厅审核认定,我校初次就业率为:本科89.04%,专科88.57%,本专科总体为:89.01%,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
二、我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的就业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学校认真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级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的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和服务体系。
在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先后共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4次,召开部分毕业生座谈会1次,就业工作培训、检查等各种会议9次;总之,已经形成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及“学校主管、学生处统筹、二级学院主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二)、做好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观念转变,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深入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此,学生工作部门和各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三)、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关系个学生能否直接就业的最核心要素,由于我校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我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学院能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利用专业课教学中的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二是部分学院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三是加强对《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管理,成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组,使任课教师基本固定,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荐6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中级就业指导师培训;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信息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为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确保用人单位数量不断增加,提供岗位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联合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将其不断完善。在原有合作单位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的用人单位。目前,信息库中已有各类用人单位700余家,为帮助毕业生及时就业提供了保证。
(五)、加强就业渠道开拓、加大基层项目就业引导,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每年都从就业专项经费中划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及就业基地建设,带回大量的需求信息和用人计划。今年暑期,我校派出了四路工作人员赴华东、华南、华北及东北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西部地区、社区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的开拓。继续加强区域协作就业体系,希望通过进一步挖掘“秦、晋、豫渭黄三角区”的就业联盟,实现区域就业资源共享。
2014年,我校举办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单位234家,参会代表66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学生2832人。另外我校就业中心举办周三专场招聘会37场,参会用人单位42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500余个。部分二级学院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我们还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另一重点,通过学院学生就业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媒体和载体的功能,对毕业生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等形式,鼓励毕业生参加“振兴计划”、“西部志愿计划”等项目。据统计,2015届毕业生参加“从医从教”毕业生32人, “西部计划”毕业生20人。
(六)、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服务及管理制度,构建了就业工作有效机制
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我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就业工作的实效,强化就业信息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的信息服务。利用网络、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准、快、新”的就业信息。完善了就业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学院通过制定《渭南师范学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院系的就业工作目标与责任,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层层分解任务,有效推动了就业工作开展;二是加大督导与考评。学院领导、学生处多次到有关院系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分析研究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就业工作。对就业状况较为严峻的学院加强督导,要求学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七)、加大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宣传活动,促进我校网络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
今年,我校就业中心安装了招聘信息电子屏,促进学生就业信息的广泛宣传,截至2015年12月10日,在我校就业网、招聘信息电子屏、学工工作交流群上发布各类就业信息400余条次。
(八)、与政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宣传运用国家各类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帮助学生就业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学校就业中心积极和省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渭南市人社局联系,一方面积极为毕业生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为2015届毕业生中107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在省人社厅申请了每人1000元的毕业生困难帮扶补助,共计10.7万元;一方面与人社局联合开展就业招聘,目前,学校与人社局已实现网站后台互联,招聘信息共享。
(九)、对各二级学院就业经费予以支持,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
2015年,学校继续在各二级学院开拓就业市场方面予以经费支持,并对每个学院进行就业奖励。
另外,各学院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活动,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调整期望值,积极主动地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就业。
(十)毕业生离校工作文明、有序,保证了校园的和谐与安全
各有关单位能从政治上关心2015年毕业生,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前提下,积极认真做好优秀毕业生的评优工作,增强其透明度,让毕业生无疑义、无怨气;学院领导及辅导员坚持值班制度,能深入学生宿舍,与毕业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问题,把思想教育工作与毕业生的实际相结合;各部门能从方便毕业生的角度出发,主动、热情、周到地为毕业生服务,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毕业生能够安全、文明、有序、顺利离校,保证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十一)推进大学生实体创业平台建设
2015年3月,学校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制定了《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体创业项目入园管理办法(试行)》、《渭南师范学院校内创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2015年6月,经过答辩评审,确定190个项目正式立项(其中27个项目已注册成立公司),项目涵盖商业服务、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类型。立项后,组织学生和教师赴企业参观学习,举办创业报告、讲座十余场。2015年11月,开展了项目运行中期检查。
就业指导中心
201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