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始于1923年,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创建的赤水职业学校。经历了“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新的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余载。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这里“红色精神 ”闪耀、革命圣火不息,传承着“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3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培养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现有10个二级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学校有朝阳、西岳、汉马三个校区,建筑面积7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亿元,馆藏图书195.7万册,电子图书4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大师、专家和能人。特聘著名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特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利沃维奇•谢苗诺夫教授及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英籍华人经济学家Shujie Yao、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0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36人,博士学历教师156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国防教育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2个省级扶持学科和应用经济学1个省级特色学科项目,建有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化学、工商管理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近五年获批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9项,其中国家级3项,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低碳醇催化工程中心、陕西省西部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是教育部名栏建设项目,与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国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撰著出版的《史记通解》《史记论著集成》等学术著作是史记学界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是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承办多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全学科覆盖。
学校传承“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弘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坚持先进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表现出时代赋予的优等品质与良好精神风貌,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特别是今年在全国第七届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获特等奖,将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辈出,有作为学校创始人的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两次领导解放渭南的权秉华等革命先辈;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山东大学教授仵从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莫斯科艺术学院、“中俄教师教育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中俄生活中的音乐艺术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2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15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近年,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形成合作办学意向,建立“莫斯科艺术学院”,并就教师博士和博士课程学习、派送赴俄访问学者计划等事项达成共识。同时,学校积极筹办国际中学,不断促进办学和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渭南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学校秉承“以创业创新为核心,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的人才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传承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始终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科学人才为基础,以全面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为支撑,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证,推动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就业工作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的成立了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我校就业工作已经建立起来“学校主管、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全程化运作、全员化参与、专业化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大了工作和政策力度,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积极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渭南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共有4495人。其中,男生1312人,女生3183人;师范类毕业生2018人,非师范类毕业生2477人。
表1:2016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统计
地区 |
本科生人数 |
所占本科生比例 |
专科生毕业 |
所占专科生比例 |
总计 |
所占全体毕业生比例 |
内蒙 |
41 |
0.91% |
0 |
0% |
41 |
0.91% |
北京 |
4 |
0.08% |
0 |
0% |
4 |
0.08% |
天津 |
4 |
0.08% |
0 |
0% |
4 |
0.08% |
山西 |
81 |
1.80% |
0 |
0% |
81 |
1.80% |
河北 |
71 |
1.57% |
0 |
0% |
71 |
1.57% |
吉林 |
9 |
0.20% |
0 |
0% |
9 |
0.20% |
辽宁 |
13 |
0.28% |
0 |
0% |
13 |
0.28% |
黑龙江 |
10 |
0.22% |
0 |
0% |
10 |
0.22% |
上海 |
3 |
0.06% |
0 |
0% |
3 |
0.06% |
安徽 |
47 |
1.04% |
0 |
0% |
47 |
1.04% |
山东 |
48 |
1.06% |
0 |
0% |
48 |
1.06% |
江苏 |
54 |
1.20% |
0 |
0% |
54 |
1.20% |
江西 |
40 |
0.88% |
0 |
0% |
40 |
0.88% |
浙江 |
19 |
0.42% |
0 |
0% |
19 |
0.42% |
福建 |
25 |
0.55% |
0 |
0% |
25 |
0.55% |
广东 |
10 |
0.22% |
0 |
0% |
10 |
0.22% |
广西 |
23 |
0.51% |
0 |
0% |
23 |
0.51% |
河南 |
96 |
2.13% |
0 |
0% |
96 |
2.13% |
海南 |
19 |
0.42% |
0 |
0% |
19 |
0.42% |
湖北 |
10 |
0.22% |
0 |
0% |
10 |
0.22% |
湖南 |
38 |
0.84% |
0 |
0% |
38 |
0.84% |
云南 |
15 |
0.33% |
0 |
0% |
15 |
0.33% |
四川 |
16 |
0.35% |
0 |
0% |
16 |
0.35% |
西藏 |
18 |
0.40% |
0 |
0% |
18 |
0.40% |
贵州 |
24 |
0.53% |
0 |
0% |
24 |
0.53% |
重庆 |
16 |
0.35% |
0 |
0% |
16 |
0.35% |
宁夏 |
19 |
0.42% |
0 |
0% |
19 |
0.42% |
新疆 |
17 |
0.37% |
0 |
0% |
17 |
0.37% |
甘肃 |
80 |
1.77% |
0 |
0% |
80 |
1.77% |
陕西 |
3606 |
80.22% |
4 |
0.08% |
3610 |
80.31% |
青海 |
15 |
0.33% |
0 |
0% |
15 |
0.33% |
合计 |
4 |
4495 |
|
|
|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2016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4024人,就业率为89.52%。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4024人,就业率为89.60%。(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2016年10月20日)
表2:2016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名称 |
总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本科专业-030404b2013-思想政治教育 |
43 |
43 |
100% |
本科专业-050415b2013-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42 |
42 |
100% |
本科专业-110206b2013-旅游管理 |
63 |
63 |
100% |
本科专业-130401b2013-美术学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070701b2013-地理科学 |
92 |
90 |
97.82% |
本科专业-050303b2013-广告学 |
80 |
78 |
97.5% |
本科专业-040101b2013-教育学 |
51 |
49 |
96.07% |
本科专业-110204b2013-财务管理 |
109 |
104 |
95.41% |
本科专业-080601b20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47 |
138 |
93.87% |
本科专业-080205b2013-材料科学与工程 |
47 |
44 |
93.61% |
本科专业-080605b20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7 |
72 |
93.50% |
本科专业-050301b2013-新闻学 |
46 |
43 |
93.47% |
本科专业-050101b2013-汉语言文学 |
270 |
251 |
92.96% |
本科专业-050409b2013-舞蹈学 |
39 |
36 |
92.30% |
本科专业-020101b2013-经济学 |
115 |
106 |
92.17% |
本科专业-050103b2013-对外汉语 |
76 |
70 |
92.10% |
本科专业-060101b2013-历史学 |
99 |
91 |
91.91% |
本科专业-071201b201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135 |
124 |
91.85% |
本科专业-050207b2013-日语 |
59 |
54 |
91.52% |
本科专业-110205b2013-人力资源管理 |
89 |
81 |
91.01% |
本科专业-040102b2013-学前教育 |
165 |
150 |
90.90% |
本科专业-040104b2013-教育技术学 |
54 |
49 |
90.74% |
本科专业-071302b2013-材料化学 |
97 |
88 |
90.72% |
本科专业-080204b201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43 |
39 |
90.69% |
本科专业-070101b2013-数学与应用数学 |
149 |
135 |
90.60% |
本科专业-040201b2013-体育教育 |
53 |
48 |
90.56% |
本科专业-080623b2013-数字媒体艺术 |
49 |
44 |
89.79% |
本科专业-070301b2013-化学 |
47 |
42 |
89.36% |
本科专业-110209b2013-电子商务 |
74 |
66 |
89.18% |
本科专业-050201b2013-英语 |
221 |
197 |
89.14% |
本科专业-110302b2013-公共事业管理 |
71 |
63 |
88.73% |
本科专业-080611b2013-软件工程 |
35 |
31 |
88.57% |
本科专业-050420b2013-广播电视编导 |
192 |
170 |
88.54% |
本科专业-050408b2013-艺术设计 |
241 |
213 |
88.38% |
本科专业-050418b2013-动画 |
103 |
91 |
88.34% |
本科专业-110202b2013-市场营销 |
83 |
73 |
87.95% |
本科专业-110203b2013-会计学 |
224 |
197 |
87.94% |
本科专业-050302b2013-广播电视新闻学 |
40 |
35 |
87.5% |
本科专业-070401b2013-生物科学 |
48 |
42 |
87.5% |
本科专业-070302b2013-应用化学 |
100 |
87 |
87% |
本科专业-070201b2013-物理学 |
38 |
33 |
86.84% |
本科专业-050406b2013-美术学 |
254 |
213 |
83.85% |
本科专业-070102b2013-信息与计算科学 |
40 |
33 |
82.5% |
本科专业-071501b2013-心理学 |
77 |
62 |
80.51% |
本科专业-050403b2013-音乐表演 |
47 |
37 |
78.72% |
本科专业-080613b2013-网络工程 |
27 |
21 |
77.77% |
本科专业-110210b2013-物流管理 |
76 |
59 |
77.63% |
本科专业-050401b2013-音乐学 |
163 |
126 |
77.30% |
专科专业-590202b2013-应用电子技术 |
1 |
0 |
0% |
专科专业-620204b2013-会计电算化 |
1 |
0 |
0% |
专科专业-660203b2013-英语教育 |
1 |
0 |
0% |
专科专业-670101b2013-艺术设计 |
1 |
0 |
0% |
合计 |
4495 |
4024 |
89.52% |
(三)就业行业及地域分布
就业行业分布为考研225人,出国10人,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48人,机关事业单位604人,国有企业53人,其他企业3024人,自主创业7人,其他就业形式58人,待就业471人。就业地域以陕西本省为主,占到了73.44%,选择在西北地区(不含陕西)就业的学生占到了2.93%,东北地区省份就业的学生占就业学生总数的0.38%,华北和华中地区各占就业学生总人数的2.20%和1.65%,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地区各占就业学生总人数的5.20%、1.60%和1.98%,充分显示了我校立足陕西,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表3: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不含升学、出国)
单位行业名称 |
本科生总人数 |
人数 |
百分比 |
专科生总人数 |
人数 |
百分比 |
农、林、牧、渔业 |
4491 |
106 |
2.36% |
4 |
0 |
0% |
采矿业 |
4491 |
22 |
0.48% |
4 |
0 |
0% |
制造业 |
4491 |
263 |
5.85% |
4 |
0 |
0%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491 |
122 |
2.71% |
4 |
0 |
0% |
建筑业 |
4491 |
289 |
6.43% |
4 |
0 |
0% |
批发和零售业 |
4491 |
324 |
7.21% |
4 |
0 |
0%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491 |
94 |
2.09% |
4 |
0 |
0% |
住宿和餐饮业 |
4491 |
60 |
1.33% |
4 |
0 |
0%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491 |
489 |
10.88% |
4 |
0 |
0% |
金融业 |
4491 |
119 |
2.64% |
4 |
0 |
0% |
房地产业 |
4491 |
72 |
1.60% |
4 |
0 |
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491 |
204 |
4.54% |
4 |
0 |
0%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4491 |
81 |
1.80% |
4 |
0 |
0%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491 |
51 |
1.13% |
4 |
0 |
0%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4491 |
218 |
4.85% |
4 |
0 |
0% |
教育 |
4491 |
722 |
16.07% |
4 |
0 |
0%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4491 |
69 |
1.53% |
4 |
0 |
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4491 |
325 |
7.23% |
4 |
0 |
0%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491 |
103 |
2.29% |
4 |
0 |
0% |
国际组织 |
4491 |
0 |
0% |
4 |
0 |
0% |
军队 |
4491 |
56 |
1.24% |
4 |
0 |
0% |
合计 |
4491 |
3789 |
84.36% |
4 |
0 |
0% |
表4:2016届本科毕业生陕西省内地域流向分布统计表
陕西省十市 |
就业人数 |
占比 |
西安市 |
1385 |
30.81% |
铜川市 |
95 |
2.11% |
宝鸡市 |
163 |
3.63% |
咸阳市 |
165 |
3.67% |
渭南市 |
1016 |
22.61% |
延安市 |
117 |
2.60% |
汉中市 |
93 |
2.07% |
榆林市 |
94 |
2.09% |
安康市 |
93 |
2.07% |
商洛市 |
80 |
1.78% |
合计 |
3301 |
73.44% |
(四)求职途径
我校毕业生主体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内各类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其他学校及人才市场招聘会、统一招聘考试、网络求职等就业途径作为辅助。
(五)就业满意度
2016届毕业生对我校市场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站、就业手续办理、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力度、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情况普遍满意,满意率均达到94%以上,非常满意的均在44%以上。93.18%的毕业生对我校市场组织表示满意,其中50.14%的毕业生非常满意,体现了我校开发市场的重要性和市场组织的有效性。
表5: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
促进就业措施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市场组织 |
50.14 |
40.04 |
6.82 |
校园招聘会 |
51.84 |
43.27 |
4.89 |
就业信息网站 |
68.36 |
30.57 |
1.07 |
就业/职业辅导 |
44.62 |
49.89 |
5.49 |
创业指导 |
47.26 |
48.90 |
3.84 |
就业手续办理 |
78.58 |
20.63 |
0.79 |
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力度 |
44.32 |
51.28 |
4.40 |
就业工作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
52.39 |
41.87 |
5.74 |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每年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部分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笑毕业生评价较高。
用人单位评价我校毕业生:个人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过硬,态度端正,纪律性好、作风正派;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工作态度端正;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认为我校部分毕业生存在的不足集中在:自身定位模糊,对社会了解不足,主动性、适应性有待加强。
渭南市集才中学评价我校毕业生“表现优秀,工作认真,态度严谨,教学成绩显著”;汉中市城固县第五中学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咸阳市泾阳县桥底镇中心幼儿园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认真负责,适应能力强”;渭南市人民检察院评价我校毕业生“善于思考,细心、踏实,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我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表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统计
序号 |
评价内容 |
满意度(%) |
不满意度(%) |
1 |
对我校毕业生整体质量是否满意 |
94.62 |
5.38 |
2 |
对我校推荐工作是否满意 |
94.83 |
5.17 |
3 |
道德品质 |
93.75 |
6.25 |
4 |
敬业精神 |
95.23 |
4.77 |
5 |
专业技能 |
95.91 |
4.09 |
6 |
实践能力 |
92.36 |
7.64 |
7 |
团队协作 |
94.87 |
5.13 |
8 |
沟通能力 |
93.79 |
6.21 |
9 |
学习能力 |
94.04 |
5.96 |
10 |
创新意识 |
96.46 |
3.54 |
11 |
身心健康 |
97.24 |
2.76 |
用人单位也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给予了良好建议:建议学校加大实践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引入企业培训讲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应行业知识的讲座、培训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促进就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牢固树立先进文化育人核心理念,确定“培养坚定创业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通专相宜、文理渗透、教学研结合、三师导引”的方针,推行“学、用与研、教”融合,探索形成打造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卓越教育贯穿其中的“双创”应用人才和“2+2”培养模式。
1.强力推进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又以外派、进修、参与企业研究项目、挂职学生就业单位等形式培养“双师双能”,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成立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服务秦东地区教师教育发展。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制订实施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明确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方式。2016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新创业、“互联网+”等七个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线下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决策》等课程,线上引入“尔雅”通识教育选修课网上学习平台开设《大学生创业导论》、《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管理实战》等课程,丰富学生自主选择和专业指导规划,截至目前,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达3245人次。2015年12月,学校成立了渭南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科学工作院。学校计划在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院场地,完善创新创业培训项目软硬件条件保障。在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借助创新创业科学工作院,筹备开设《科学工作原理》《大学生创业与决策》等12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2015-2016学年,共有136个实验室承担41个专业的119门实验教学任务,涉及数字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电视栏目包装、电脑音乐制作等实验教学内容。其中,网络工程实验室、电子及自动控制设计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化学工程实验室等5个应用理工科实验室面向全校应用理工科专业开放;现代管理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等3个应用文科实验室面向应用文科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6 %以上。
5.着力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学校发挥自身职能,立足实践育人,形成部门联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先后举办创新创业报告、青春创业榜样评选、“创新青春,创业筑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20余项活动。截止2016年11月,学校邀请俞敏洪、王娅冰等知名创业专家、创业成功校友近百人,举办创新创业报告180余场;自2011年起,我校在本科生中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每年资助100项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金额5000至12000元。6年来共设立校级项目600项,获批省级项目187项、国家级项目99项,资助金额达352.7万元。近三年学生发表科技创新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设计作品60余件,软件制作权1个,获批使用新型专利1项,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第九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校长奖”,给予团体奖励1000元、个人奖励500元。近五年来共计表彰629名个人和团体,奖励金额54.15万元。我校学生马旭明的创业项目“嗨,8090”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王瑞等人获得“社科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特等奖及奖金5万元,2017年将赴美国参加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其余组获得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2016届毕业生梁小龙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孙泷泽、冯思凡、李龙、闫成、崔林等5名同学被推荐参评渭南市大学生创业之星。
(二)树立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结合,依托学校科技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法制教育宣传周”、思想政治教育图片展、人文论坛、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完善的人格。
2.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延展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教师的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将公共艺术类课程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专业课程学习与人文论坛、科学论坛、大学生科技文体竞赛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相结合;对现有的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加大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综合技能拓展训练类项目的数量和比重,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面向社会需求,创新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
1.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2. 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是我校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各二级学院能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利用专业课教学中的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二是学校教务部门、团委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三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授课学时充足,同时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指导水平,使就业指导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化、实用化;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3.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及时就业。积极拓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引入实力强的招聘企业;大力开拓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鼓励学生报考振兴计划、西部计划、村官、等公益岗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2016年,48名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80名毕业生赴新疆、西藏工作,其中13名毕业生被新疆直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完善就业信息库建设,库中现有用人单位770余家;建立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就业联盟,为毕业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4.着力推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等新媒体的作用,与“智联招聘”、“211校招网”、“赶集网”等全国各大就业招聘网站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招聘信息。2016年,在各类就业发布平台发布就业信息900余条次。
5.办好各类招聘会。2016年3月,我校举办了2016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单位320余家,参会代表700余人,提供用人岗位11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学生3100余人,现场签订就业协议202人。另外我校就业中心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35场,参会用人单位8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9000余个。部分二级学院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700余个。
6.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学校就业部门积极和省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渭南市人社局联系,一方面积极为毕业生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为2016届毕业生中103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在省人社厅申请了每人1000元的毕业生困难帮扶补助,共计10.3万元;为37名参加从医从教学生发放补助15.5万元;向渭南市人社局申请招聘补贴22万元;另一方面与人社局联合开展就业招聘,目前,学校与人社局已实现网站后台互联,招聘信息共享。
7.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走访工作,系统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实事求是地检验我校的教育质量。通过跟踪调查分析,真切地反映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教育各环节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对明确教改方向、改进我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8.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了2016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活动,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调整期望值,积极主动地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就业。
9.建立就业预警制度。继续完善“专业—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适度挂钩,对一些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构建更加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10.充分搭建实体创业平台。启动实施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引导、扶持大学生走创新创业之路。2015年4月,学校启动实施了2015年度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制定了《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孵化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项目实施按照“项目带动、导师引领、培训指导、园区孵化、实体驱动”的培养模式,充分合理利用我校大学科技园优质资源,邀请校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社会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业实体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前期论证、立项评审、全程指导、重点扶持,力争培育一批创业实体,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明星团队。项目实施两年来,共有291个学生创业实体项目立项,170个项目顺利结项,经过孵化,2015年有27个项目注册成立公司或实体,正在孵化的2016年50个项目中,已有7个项目注册成立公司或实体,学校共计为实体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经费480万元。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就业是能够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渠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显示器”。学校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并将其反馈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校根据就业市场反馈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继续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专业预判、调整力度,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2)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实践、实训环节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需要打基础;(3)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5)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为教师、学生视野开拓搭建平台。
六、2016年就业工作趋势预期
(一)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小幅回升,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持续处在高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7年,我国在总体上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的韧性、空间、动力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支撑经济增长实现中高速的基本潜力和条件。再加上十八大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逐步落地生效,必将有力地、明显地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预计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步企稳、小幅回升态势。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毕业生人数仍处高位。国内经济复苏缓慢和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叠加,2017年就业工作面临不稳定的内外环境,可以预见的就业困难,新老问题交织,多重挑战交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燎原之火,轰轰烈烈的在中国大地燃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为市场主体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释放增长潜力。李克强总理认为,年轻人通过创业对他们个人而言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生理想;对社会而言,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打通阶层流动;于企业而言,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必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三)认清形势,总结经验,全方位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从今年情况看,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间逐渐提前。针对2017届毕业生的招聘从2016年9月就已经开始陆续启动,预计将持续到2017年5月,每周三的专场招聘会均有15—20家单位,各二级学院也陆续举办针对本专业学生的招聘会,需求总数与往年略有上升。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条件和形势趋于稳定,同时,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求职过程中心态不稳定;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处理升学、就业之间的关系。在2017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深入促进基层就业、困难生就业、女生就业等工作。
201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教育厅的帮助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渭南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暂告一段落。2017年,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依托“学校主管、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全程化运作、全员化参与、专业化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途径,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