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1923年,经历了赤水职业学校和“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新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四载。学校建校初期的23年,开办初等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等三个层次教师教育,开设师范类、科学技术类等学科专业,兴办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这里“红色精神”闪耀、革命圣火不息,传承着“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培养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现有12个二级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中华仓颉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学校现有朝阳、西岳、汉马三个校区,正在筹建富平校区。已有建筑面积86770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亿元,馆藏图书202.12万册,电子图书45.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大师、专家和能人。特聘著名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特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利沃维奇·谢苗诺夫教授及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英籍华人经济学家Shujie Yao、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博士学历教师246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体育学等10个特色学科。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低碳醇催化工程中心、陕西省西部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与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撰著出版的《史记通解》《史记论著集成》等学术著作是史记学界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是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承办多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全学科覆盖。
学校传承“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弘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坚持先进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表现出时代赋予的优秀品质与良好精神风貌,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特别是在全国第七届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获特等奖,将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市场营销大赛。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赤职、赤农在特殊历史时期谱写了“青马”红校血与火的历史,是陕西省第一个团组织诞生地,也是关中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是渭华起义重要策源地。1923年以来,坚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20世纪20—40年代,毕业生到黄埔去,到井冈山去,到延安去,到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成为革命者和英雄人物,涌现出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杰等杰出校友,也曾发生过数十名地下共产党员学生惨遭杀害的悲壮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辈出,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党史专家贾巨川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2016年11月7日,中俄总理见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举办“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的谅解备忘录》。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中俄教师教育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中俄生活中的音乐艺术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与泰国博仁大学共建“渭师—博仁研究生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2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15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同时,学校积极筹办国际中学,不断促进办学和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党政领导带领广大师生坚持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系列决策,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内涵提升,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为加快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
二、2017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渭南师范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有4406人。其中,男生1249人,女生3157人;师范类毕业生2023人,非师范类毕业生2383人。
表1:2017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统计
地区 |
本科生 |
所占本科生比例 |
专科生 |
所占专科生比例 |
总计 |
所占全体毕业生比例 |
内蒙 |
24 |
0.54% |
0 |
0% |
24 |
0.54% |
北京 |
6 |
0.13% |
0 |
0% |
6 |
0.13% |
天津 |
8 |
0.18% |
0 |
0% |
8 |
0.18% |
山西 |
90 |
2.04% |
1 |
0.02% |
91 |
2.06% |
河北 |
68 |
1.54% |
0 |
0% |
68 |
1.54% |
吉林 |
10 |
0.22% |
0 |
0% |
10 |
0.22% |
辽宁 |
10 |
0.22% |
0 |
0% |
10 |
0.22% |
黑龙江 |
11 |
0.24% |
0 |
0% |
11 |
0.24% |
上海 |
2 |
0.04% |
0 |
0% |
2 |
0.04% |
安徽 |
50 |
1.13% |
0 |
0% |
50 |
1.13% |
山东 |
61 |
1.38% |
0 |
0% |
61 |
1.38% |
江苏 |
57 |
1.29% |
0 |
0% |
57 |
1.29% |
江西 |
44 |
0.99% |
0 |
0% |
44 |
0.99% |
浙江 |
14 |
0.31% |
0 |
0% |
14 |
0.31% |
福建 |
27 |
0.61% |
0 |
0% |
27 |
0.61% |
广东 |
9 |
0.20% |
0 |
0% |
9 |
0.20% |
广西 |
34 |
0.77% |
0 |
0% |
34 |
0.77% |
河南 |
88 |
1.99% |
0 |
0% |
88 |
1.99% |
海南 |
22 |
0.49% |
0 |
0% |
22 |
0.49% |
湖北 |
26 |
0.59% |
0 |
0% |
26 |
0.59% |
湖南 |
31 |
0.70% |
0 |
0% |
31 |
0.70% |
云南 |
16 |
0.36% |
0 |
0% |
16 |
0.36% |
四川 |
22 |
0.49% |
0 |
0% |
22 |
0.49% |
西藏 |
23 |
0.52% |
0 |
0% |
23 |
0.52% |
贵州 |
16 |
0.36% |
0 |
0% |
16 |
0.36% |
重庆 |
17 |
0.38% |
0 |
0% |
17 |
0.38% |
宁夏 |
19 |
0.43% |
0 |
0% |
19 |
0.43% |
新疆 |
18 |
0.40% |
0 |
0% |
18 |
0.40% |
甘肃 |
67 |
1.52% |
0 |
0% |
67 |
1.52% |
陕西 |
3505 |
79.55% |
0 |
0% |
3505 |
79.55% |
青海 |
10 |
0.22% |
0 |
0% |
10 |
0.22% |
合计 |
4405 |
1 |
4406 |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2017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4406人,就业率为91.01%。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4017人,就业率为91.19%。(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2017年8月20日)
表2:2017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名称 |
总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专科专业-660201-语文教育 |
1 |
0 |
0% |
本科专业-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070302-应用化学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071001-生物科学 |
44 |
44 |
100% |
本科专业-071100-心理学类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080403-材料化学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080903-网络工程 |
6 |
6 |
100% |
本科专业-080906-数字媒体技术 |
39 |
39 |
100% |
本科专业-120901-旅游管理 |
87 |
87 |
100% |
本科专业-080902-软件工程 |
77 |
76 |
98.70% |
本科专业-08040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64 |
63 |
98.43% |
本科专业-050103-汉语国际教育 |
60 |
59 |
98.33% |
本科专业-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97 |
94 |
96.90% |
本科专业-050209-朝鲜语 |
47 |
45 |
95.74% |
本科专业-040106-学前教育 |
186 |
178 |
95.69% |
本科专业-050302-广播电视学 |
86 |
82 |
95.34% |
本科专业-120203-会计学 |
317 |
302 |
95.26% |
本科专业-050101-汉语言文学 |
143 |
136 |
95.10% |
本科专业-020102-经济统计学 |
40 |
38 |
95% |
本科专业-130304-戏剧影视文学 |
20 |
19 |
95% |
本科专业-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 |
134 |
127 |
94.77% |
本科专业-120601-物流管理 |
92 |
87 |
94.56% |
本科专业-040104-教育技术学 |
73 |
69 |
94.52% |
本科专业-060101-历史学 |
73 |
69 |
94.52% |
本科专业-120202-市场营销 |
89 |
84 |
94.38% |
本科专业-130305-广播电视编导 |
187 |
176 |
94.11% |
本科专业-080401-材料科学与工程 |
82 |
77 |
93.90% |
本科专业-130307-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49 |
46 |
93.87% |
本科专业-070501-地理科学 |
91 |
85 |
93.40% |
本科专业-130310-动画 |
74 |
69 |
93.24% |
本科专业-120204-财务管理 |
144 |
134 |
93.05% |
本科专业-08071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100 |
93 |
93% |
本科专业-130205-舞蹈学 |
28 |
26 |
92.85% |
本科专业-050201-英语 |
185 |
170 |
91.89% |
本科专业-130503-环境设计 |
144 |
131 |
90.97% |
本科专业-040101-教育学 |
110 |
100 |
90.90% |
本科专业-040103-人文教育 |
41 |
37 |
90.24% |
本科专业-130401-美术学 |
225 |
203 |
90.22% |
本科专业-040201-体育教育 |
51 |
46 |
90.19% |
本科专业-070301-化学 |
90 |
81 |
90% |
本科专业-120206-人力资源管理 |
89 |
80 |
89.88% |
本科专业-040102-科学教育 |
37 |
33 |
89.18% |
本科专业-020101-经济学 |
143 |
127 |
88.81% |
本科专业-130508-数字媒体艺术 |
53 |
47 |
88.67% |
本科专业-071101-心理学 |
85 |
75 |
88.23% |
本科专业-130204-舞蹈表演 |
23 |
20 |
86.95% |
本科专业-130502-视觉传达设计 |
149 |
128 |
85.90% |
本科专业-130202-音乐学 |
198 |
168 |
84.84% |
本科专业-130504-产品设计 |
33 |
28 |
84.84% |
本科专业-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15 |
88 |
76.52% |
本科专业-070201-物理学 |
42 |
30 |
71.42% |
本科专业-130400-美术学类 |
3 |
2 |
66.66% |
本科专业-130501-艺术设计学 |
3 |
2 |
66.66% |
本科专业-120800-电子商务类 |
3 |
1 |
33.33% |
本科专业-130201-音乐表演 |
47 |
6 |
12.76% |
本科专业-050207-日语 |
1 |
0 |
0% |
本科专业-070500-地理科学类 |
1 |
0 |
0% |
本科专业-071000-生物科学类 |
1 |
0 |
0% |
合计 |
4406 |
4017 |
91.17% |
(三)就业行业及毕业去向统计
就业行业分布为考研200人,出国13人,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26人,机关事业单位194人,国有企业155人,其他企业2510人,自主创业11人,其他就业形式51人,待就业388人。就业地域以陕西本省为主,占比高达69.44%,充分显示了我校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表3:2016届本科毕业生陕西省内地域流向分布统计表
陕西省十市 |
就业人数 |
占比 |
西安市 |
1422 |
32.27% |
铜川市 |
68 |
1.54% |
宝鸡市 |
123 |
2.79% |
咸阳市 |
173 |
3.93% |
渭南市 |
879 |
19.95% |
延安市 |
87 |
1.97% |
汉中市 |
82 |
1.86% |
榆林市 |
103 |
2.34% |
安康市 |
86 |
1.95% |
商洛市 |
36 |
0.82% |
合计 |
3059 |
69.43% |
表4: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不含升学、出国)
单位行业名称 |
本科生人数 |
所占比例 |
专科生人数 |
所占比例 |
总人数 |
比例 |
农、林、牧、渔业 |
81 |
2.01% |
0 |
0% |
81 |
2.01% |
采矿业 |
22 |
0.54% |
0 |
0% |
22 |
0.54% |
制造业 |
297 |
7.39% |
0 |
0% |
297 |
7.39%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7 |
2.41% |
0 |
0% |
97 |
2.41% |
建筑业 |
307 |
7.64% |
0 |
0% |
307 |
7.64% |
批发和零售业 |
305 |
7.59% |
0 |
0% |
305 |
7.59%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15 |
2.86% |
0 |
0% |
115 |
2.86% |
住宿和餐饮业 |
81 |
2.01% |
0 |
0% |
81 |
2.0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60 |
11.45% |
0 |
0% |
460 |
11.45% |
金融业 |
145 |
3.60% |
0 |
0% |
145 |
3.60% |
房地产业 |
84 |
2.09% |
0 |
0% |
84 |
2.0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73 |
4.30% |
0 |
0% |
173 |
4.30%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91 |
2.26% |
0 |
0% |
91 |
2.26%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0 |
1.24% |
0 |
0% |
50 |
1.24%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57 |
3.90% |
0 |
0% |
157 |
3.90% |
教育 |
826 |
20.56% |
0 |
0% |
826 |
20.56%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7 |
1.66% |
0 |
0% |
67 |
1.66%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32 |
8.26% |
0 |
0% |
332 |
8.2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14 |
2.83% |
0 |
0% |
114 |
2.83% |
合计 |
3804 |
0 |
3804 |
94.60% |
(四)求职途径
我校毕业生主体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内各类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其他学校及人才市场招聘会、统一招聘考试、网络求职等就业途径作为辅助。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滞后,行为被动。观念滞后,就业限于自身专业,跨专业就业受思维局限;“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严重;对招聘会等就业信息漠视,不重视。
(二)自身专业不精,视域不广。专业不精,技能不强,竞争不力;涉猎有限,广度不够,深度欠缺,课外知识有限。
(三)就业指导有限,规划不足。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意义巨大,利于学生就业择业,但学生反映深度不够,与自己契合度不够。部分毕业生进入职场前没有提前做好规划,进入职场后容易紧张,不利于融入工作环境。
四、下阶段工作目标
我校作为渭南市高等教育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重基础、博前沿、高素质的特色,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扬优势、克服弱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受社会欢迎是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确立就业优先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模式
我校的办学历史为我校积累了很多优良传统,但悠久的办学历史也给我们添加了束缚,如重视教育过程、轻视就业结果,重视专业学习的发展、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新形势下,应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从人才竞争全球化视角解决以往教育体制造成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即在当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培养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在教学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强化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丰富综合能力结构
一个高层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价值观、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精神素质。不少单位和毕业生建议,加强毕业生的外语、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在全面考虑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保证毕业生能尽快地满足岗位需要的原则下来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深入校企合作平台,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许多用人单位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毕业生,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的了解企业的需要,获得学生的实习场所,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企业选拔和获得优秀的毕业生 。学校应考虑利用校友资源,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统筹基础理论教育,扎实专业课教学工作
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重要原因。总结我校的成功经验,抓好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包括从通讯企业引进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管理上狠抓教学质量,改革基础理论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紧跟科技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五)贯穿全程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销售是否畅通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品”的大量积压势必造成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下滑,继而导致“产品”愈加积压。目前,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是肯定的,说
我校的“产品”质量是优秀的,这要求我校要走人市场,让优秀的“产品”尽早、畅通地流入市场,为社会服务。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产品”流入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我校加大就业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