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始于192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赤水职业学校,经历了“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初期的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到新世纪的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余载。如今,已成为一所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校。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10个门类,有59个本科专业。下设12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港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等国家留学生,在校生和留学生17600余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任名誉校长。特聘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教师109人,副教授303人,博士学历教师139人。主干学科教师中硕士、博士分别占教师总数的66.90%和23.97%。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两院”院士有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专家李焯芬、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特聘知名专家有英籍华人经济学家Shujie Yao教授、史记学家张大可教授、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教授等,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科、教学、科研骨干,其中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渭华学者”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级“三五”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特色学科。本科教学工程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学团队,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11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4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是教育部名栏建设项目,与中国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
学科体系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革命老区的高等学府,学校坚持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表现出时代赋予的优等品质与良好精神风貌,获得一批批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九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有作为学校创始人的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两次领导解放渭南的权秉华等革命先辈;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山东大学教授仵从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渭南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学校秉承“以创业创新为核心,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的人才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传承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始终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科学人才为基础,以全面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为支撑,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证,推动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就业工作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的成立了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我校就业工作已经建立起来“学校主管、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全程化运作、全员化参与、专业化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大了工作和政策力度,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积极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三、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渭南师范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有464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592人,专科毕业生1053人(2012年起,不再招收专科学生)。(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2014年10月30日)
表一:2014届毕业生人数统计
二级学院
|
本科毕业生人数
|
专科毕业生人数
|
毕业生总数
|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447
|
298
|
745
|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
279
|
83
|
362
|
外国语学院
|
294
|
150
|
444
|
音乐舞蹈学院
|
235
|
34
|
269
|
美术设计学院
|
411
|
53
|
464
|
传媒工程学院
|
363
|
20
|
383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292
|
134
|
426
|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
287
|
29
|
316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415
|
66
|
481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569
|
186
|
755
|
合计
|
3592
|
1053
|
4645
|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2014级毕业生就业人数为4147人。就业率为:本科89.03%,专科90.12%,本专科总体为:89.28%。(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2014年10月30日)
表二:2014届本科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
二级
学院
|
专业
|
毕业人数
|
签约人数
|
各专业就业率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各学院就业率
|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汉语言文学S
|
259
|
223
|
86.10%
|
447
|
377
|
84.34%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50
|
44
|
88.00%
|
新闻学
|
50
|
41
|
82.00%
|
历史学S
|
49
|
34
|
69.39%
|
人文教育S
|
39
|
35
|
89.74%
|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S
|
48
|
43
|
89.58%
|
279
|
256
|
91.76%
|
心理学S
|
85
|
78
|
91.76%
|
教育学S
|
55
|
51
|
92.73%
|
体育教育S
|
91
|
84
|
92.31%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S
|
183
|
156
|
85.25%
|
294
|
261
|
88.78%
|
日语
|
65
|
61
|
93.85%
|
朝鲜语
|
46
|
44
|
95.65%
|
音乐舞蹈学院
|
音乐学S
|
162
|
132
|
81.48%
|
235
|
197
|
83.83%
|
音乐表演
|
45
|
42
|
93.33%
|
舞蹈学S
|
28
|
23
|
82.14%
|
美术设计学院
|
美术学S
|
173
|
148
|
85.55%
|
411
|
351
|
85.40%
|
艺术设计
|
185
|
160
|
86.49%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53
|
43
|
81.13%
|
传媒工程学院
|
动画
|
84
|
82
|
97.62%
|
363
|
337
|
92.84%
|
广告学
|
57
|
51
|
89.47%
|
数字媒体艺术
|
47
|
44
|
93.62%
|
广播电视编导
|
122
|
110
|
90.16%
|
教育技术学S
|
53
|
50
|
94.34%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S
|
125
|
111
|
88.80%
|
292
|
257
|
88.01%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7
|
39
|
82.9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S
|
81
|
69
|
85.19%
|
网络工程
|
39
|
38
|
97.44%
|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
物理学S
|
47
|
43
|
91.49%
|
287
|
262
|
91.29%
|
科学教育S
|
30
|
29
|
96.6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56
|
54
|
96.4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54
|
136
|
88.31%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化学S
|
78
|
73
|
93.59%
|
415
|
371
|
89.40%
|
应用化学
|
98
|
82
|
83.6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86
|
72
|
83.72%
|
材料化学
|
61
|
55
|
90.16%
|
地理科学S
|
51
|
49
|
96.08%
|
生物科学S
|
41
|
40
|
97.56%
|
经济
与管
理学
院
|
经济学
|
109
|
97
|
88.99%
|
569
|
529
|
92.97%
|
市场营销
|
85
|
85
|
100.00%
|
会计学
|
123
|
112
|
91.06%
|
财务管理
|
55
|
47
|
85.45%
|
人力资源管理
|
92
|
87
|
94.57%
|
电子商务
|
31
|
28
|
90.32%
|
旅游管理
|
42
|
42
|
100.00%
|
公共事业管理
|
32
|
31
|
96.88%
|
总计
|
3592
|
3198
|
89.03%
|
3592
|
3198
|
89.03%
|
注:S为师范类专业
表三:2014届专科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
二级学院
|
专业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各专业就业率
|
学院毕业人数
|
学院就业人数
|
各学院就业率
|
人文与社会
发展学院
|
语文教育S
|
166
|
153
|
92.17%
|
298
|
279
|
93.62%
|
文秘
|
49
|
46
|
93.88%
|
历史教育S
|
83
|
80
|
96.39%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教育S
|
110
|
99
|
90.00%
|
150
|
135
|
90.00%
|
商务英语
|
40
|
36
|
90.00%
|
音乐舞
蹈学院
|
音乐教育S
|
34
|
27
|
79.41%
|
34
|
27
|
79.41%
|
美术设
计学院
|
艺术设计
|
53
|
25
|
47.17%
|
53
|
25
|
47.17%
|
传媒工程学院
|
现代教育技术S
|
20
|
20
|
100%
|
20
|
20
|
100%
|
数学与信息
科学学院
|
数学教育S
|
77
|
75
|
97.40%
|
134
|
128
|
95.52%
|
软件技术
|
23
|
22
|
95.65%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4
|
31
|
91.18%
|
物理与电气
工程学院
|
物理教育S
|
15
|
11
|
73.33%
|
29
|
25
|
86.21%
|
应用电子技术
|
14
|
14
|
100%
|
化学与生命
科学学院
|
化学教育S
|
39
|
36
|
92.31%
|
66
|
61
|
92.42%
|
精细化工品生产技术
|
27
|
25
|
92.59%
|
经济与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81
|
80
|
98.77%
|
186
|
179
|
96.24%
|
会计电算化
|
81
|
75
|
92.59%
|
物流管理
|
24
|
24
|
100%
|
教育与公共
管理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S
|
83
|
70
|
84.34%
|
83
|
70
|
84.34%
|
总计
|
1053
|
949
|
90.12%
|
1053
|
949
|
90.12%
|
注:S为师范类专业
表四:2014届师范类专业就业率统计
层次
|
总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本科
|
1600
|
1398
|
87.38%
|
专科
|
627
|
571
|
91.07%
|
合计
|
2227
|
1969
|
88.41%
|
(三)就业行业及地域分布
就业行业分布为升学583人,出国14人,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107人,国有事业单位18人,教育行业538人(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2305人,在教育行业就业的505人,占比为21.91%),其他企业2691人,待就业498人。就业地域以陕西本省为主,占到了81.19%,选择在直辖市就业的学生占到了3.30%,东部沿海省份就业的学生总数为7.09%,中部和西部省份则各占就业学生总人数的3.62%和4.80%,充分显示了我校立足陕西,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图一:就业行业分布统计
图二:就业地域分布统计
(四)就业途径
我校毕业生主体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内各类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其他学校及人才市场招聘会、统一招聘考试、网络求职等就业途径作为辅助。
图三:就业途径统计
(五)就业满意度
2014届毕业生对我校市场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站、就业手续办理、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力度、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情况普遍满意,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非常满意的均在45%以上。95.22%的毕业生对我校市场组织表示满意,其中57.94%的毕业生非常满意,体现了我校开发市场的重要性和市场组织的有效性。
表五: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
促进就业措施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市场组织
|
57.94
|
37.28
|
4.78
|
校园招聘会
|
54.14
|
43.49
|
2.37
|
就业信息网站
|
65.12
|
32.77
|
2.11
|
就业/职业辅导
|
40.93
|
52.81
|
6.26
|
创业指导
|
32.14
|
60.14
|
7.72
|
就业手续办理
|
69.54
|
28.19
|
2.77
|
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力度
|
47.82
|
47.37
|
4.81
|
就业工作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
65.02
|
31.89
|
3.09
|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近年来,我校一直采取多种方式了解、跟踪毕业生,定期对用人单位回访、座谈。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座谈、交流,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个人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过硬,态度端正,纪律性好、作风正派;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工作态度端正;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认为我校部分毕业生存在的不足集中在:自身定位模糊,对社会了解不足,主动性、适应性有待加强。
今年,江阴市联杰科技有限公司评价我校毕业生“业务技能熟练、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咸阳市泾干中学评价我校毕业生“理论知识全面,认真钻研业务”;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富有激情、有闯劲、业务能力精”;五家渠市高级中学评价我校毕业生“虚心好学、善于反思、责任心强”;新疆兵团第六师电化教育中心评价我校毕业生“按章办事、谨慎认真、任劳任怨”;浪子卡县公安局评价我校毕业生“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中交三公司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我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我校及时注意收集梳理用人单位对2014届毕业生的评价:美迪教育集团评价毕业生“面试准备充分,综合素质较高”;西安山木培训中心评价毕业生“师范技能功底扎实,能很快适应工作”;陕西煤化工集团评价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踏实能干”;百盛餐饮集团评价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善于学习”等。
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给予了良好建议:建议学校加大实践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引入企业培训讲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应行业知识的讲座、培训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促进就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以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师范专业建设,突出师范特色
(1)教师教育学科专业齐全。学校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教育学、历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心理学、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美术学等22个教师教育类专业,覆盖基础教育全部课程,在校师范类学生7312名。
(2)重视师范生技能培养。学校重视师范专业教学改革,将“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训练以及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培养纳入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训练,通过组织学生课件制作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笔字大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荣获“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
(3)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大力加强师范生培养,投资55万元设立校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项申报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教师机制。
(4)师范类毕业生受到社会好评。多年来,学校向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多数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涌现出邓健、张岱莎、姜小卫、郗莉、吴海洋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大批毕业生获得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技能
(1)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群。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依托传统优势专业,积极开办了37个非师范应用类专业。已初步形成电气工程类、电子信息类、化工材料类、工商管理类、经济类、艺术设计类等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群。
(2)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验实践环节的比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生产见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中的现场情境教学;教学评价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考核。
(3)重视资源融合、合作培养。学校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合作成立“产学研”机构,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安排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3、推进学生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全面发展
(1)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学校自2011年起,每年设立100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投入项目经费238万元,500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其中29个团体和371名个人获得“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奖励金额共计45.5万元。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83项。
(2)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74名学生参加了首期创新创业培训班。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训,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校内实践实训和“创业孵化”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3)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三年来,共有1511名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等18类大学生科技文体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奖励132项、省部级217项。
(4)建立“三师”导引制度。选拔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担任新生班主任导师、科研导师、考研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5)建立激励机制。在坚持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做好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各类慈善资金的评定和发放工作,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渭华学子·企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激励学生努力成才。
(二)以人才培养理念为中心,以各类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塑造信念执着、道德优良的大学生
将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结合,依托学校科技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法制教育宣传周”、思想政治教育图片展、人文论坛、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完善的人格。
2、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塑造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大学生
延展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教师的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将公共艺术类课程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专业课程学习与人文论坛、科学论坛、大学生科技文体竞赛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相结合;对现有的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加大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综合技能拓展训练类项目的数量和比重,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面向社会需求,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
1、做好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观念转变,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深入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此,学校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2、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核心要素,由于我校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我校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各二级学院能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利用专业课教学中的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二是学校教务部门、团委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三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授课学时充足,同时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指导水平,使就业指导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化、实用化;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3、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信息库,构建长期合作机制
为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确保用人单位数量不断增加,提供岗位质量不断提高,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联合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将其不断完善。在原有合作单位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的用人单位。目前,信息库中已录入各类用人单位500余家,并与部分用人单位签订就业见习协议,使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固化,为帮助毕业生及时就业提供了保证。同时,为切实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把握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及对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业部门向信息库中的用人单位发放相应的调查问卷,并整理统计,为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4、加强就业渠道开拓、加大基层项目就业引导,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每年都从就业专项经费中划拨出一定的份额专门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及就业基地建设,带回大量的需求信息和用人计划。今年,我校从3月开始专门组织人员,派出了数路人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拓就业市场。我校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社区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的开拓。通过市场开拓、搭建平台,各学院积极组织、动员,仅到新疆自治区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工作的2014届应届毕业生就有60余人同时,我校还将继续加强区域协作就业体系,希望通过进一步挖掘“秦、晋、豫渭黄三角区”的就业联盟,实现区域就业资源共享。
2013年11月,我校举办了2014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单位257家,参会代表6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89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学生2724人。另外我校就业中心举办周三专场招聘会31场,参会用人单位4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部分二级学院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学校还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另一重点,通过学院学生就业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媒体和载体的功能,对毕业生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等形式,鼓励毕业生报名入伍,参加“振兴计划”、“西部志愿计划”等项目。
5、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及管理制度,构建了就业工作有效机制
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就业工作的实效,强化就业信息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的信息服务。利用网络、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准、快、新”的就业信息。完善了就业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学校通过制定《渭南师范学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目标与责任,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层层分解任务,有效推动了就业工作开展;二是加大督导与考评。学校领导、就业部门多次到二级学院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分析研究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就业工作。对就业状况较为严峻的学院加强指导和帮扶,着力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6、加大推进就业信息群建设,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宣传活动,促进我校就业信息网络全面覆盖
学校依托教职工群和网络群,实现就业工作人人参与,信息共享。学校教职员工将掌握的就业信息报就业部门,就业部门审核通过后第一时间将就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毕业生,确保了时效性和准确性。今年,学校对就业中心服务器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并与渭南市人社局就业网实现后台互联,资源共享,同时,购置了就业工作专业LED显示屏,建立了就业招聘微信平台,促进学生就业信息的广泛宣传,截至2014年6月20日,在我校就业网上发布各类就业信息490余条次,提供有效工作岗位7300余个。
一年来,学校先后制作各类就业宣传展板51块,共举办了两次“就业宣传服务周”活动,全年共接收了4200余人次的就业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地促进我校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7、充分宣传运用国家各类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帮助学生就业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学校就业中心积极和省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一方面积极为毕业生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为2014届毕业生中219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在省人社厅申请了每人1000元的毕业生困难帮扶补助,共计21.9万元;另一方面与渭南市人社局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2014年举办创业培训讲座7场,培训学生2800余人次。
8、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为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坚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具有创业特质的大学生,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为核心宗旨,选聘了24名创业导师,选拔了74名有创业意向或已经从事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团队整合、分类指导、具体帮扶的形式开展创业培训,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园,依托校内外导师团和驻园企业,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采取导师引领、理论支撑、实践提升、园区孵化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创新意识,养成创业能力,拓宽就业途径,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9、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
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就业困难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和女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活动,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调整期望值,积极主动地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就业。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就业是能够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渠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显示器”。学校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并将其反馈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校根据就业市场反馈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继续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专业预判、调整力度,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2)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实践、实训环节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需要打基础;(3)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5)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为教师、学生视野开拓搭建平台。
六、2015年就业工作趋势预期
(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持续处在高位,就业形势面临新挑战
2015年,全球经济仍将处于缓慢、脆弱的复苏之中,但各国步伐不一。世界经济复苏状态的不均衡性和易变性。就国内经济形势判断,由于国内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进入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GDP增速预计在7.0%左右,较2014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国际国内经济复苏放缓和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叠加,2015年就业工作面临不稳定的内外环境,可以预见的就业困难,新老问题交织,多重挑战交汇,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二)国家高度重视,政策相继出台,大学生就业创业迎来新机遇
面对宏观就业形势的多重压力,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4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延长小微企业招毕业生享社保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毕业生灵活就业两年内可享受社保补贴、加大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国企招聘应届毕业生须公示、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等手续。近期,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同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必将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三)认清形势,总结经验,全方位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从今年情况看,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间逐渐提前。针对2015届毕业生的招聘从2014年9月就已经开始陆续启动,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5月,每周三的专场招聘会均有15—20家单位,各二级学院也陆续举办针对本专业学生的招聘会,需求总数与往年略有上升。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条件和形势趋于稳定,同时,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求职过程中心态不稳定;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处理升学、就业之间的关系。在2015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将充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大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深入促进基层就业、困难生就业、女生就业等工作。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教育厅的帮助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渭南师范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完成。2015年,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依托“学校主管、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全程化运作、全员化参与、专业化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途径,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