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学校是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学校地处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现有朝阳、西岳、汉马、富平四个校区,建筑面积867705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富平校区面积920460平方米。学校下设14个二级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凤凰卫视合作筹办凤凰数字媒体学院,现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在校生近17000余人(含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亿元,馆藏图书202.12万册,电子图书45.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多媒体教室和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10个校级特色学科,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近三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6项,科研经费1221.16万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项;教师出版著作120余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56项,获授权专利22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7项。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特聘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专家等。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优秀教材奖5项。教师中有6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青年教师中有3人在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4人在中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5人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涌现出陕西省巾帼标兵2人,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1人。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第七届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2017年10月9日至13日,教育部评估专家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开展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俄罗斯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2016年11月7日,中俄总理见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举办“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的谅解备忘录》。学校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2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15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
进入新时代,渭南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为加快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
二、201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与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有4272人。其中男生1327人,女生2945人(图1);师范类毕业生1845人,非师范类毕业生2427人(图2);城镇生源1223人,农村生源3049人(图3)。
生源以陕西省内生源为主,人数为3326人,占比77.9%。其次以山西(2.4%)、河南(2.2%)、河北(1.8%)和甘肃(1.8%)的生源居多。
表1:2018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统计
地区 |
毕业生人数 |
所占全体毕业生比例 |
安徽 |
41 |
0.96% |
北京 |
5 |
0.12% |
福建 |
19 |
0.44% |
甘肃 |
79 |
1.8% |
广东 |
9 |
0.21% |
广西 |
34 |
0.8% |
贵州 |
19 |
0.44% |
海南 |
20 |
0.47% |
河北 |
77 |
1.8% |
河南 |
94 |
2.2% |
黑龙江 |
9 |
0.21% |
湖北 |
27 |
0.63% |
湖南 |
29 |
0.68% |
吉林 |
10 |
0.23% |
江苏 |
56 |
1.3% |
江西 |
37 |
0.87% |
辽宁 |
12 |
0.28% |
内蒙古 |
27 |
0.63% |
宁夏 |
23 |
0.54% |
青海 |
13 |
0.3% |
山东 |
65 |
1.5% |
山西 |
101 |
2.4% |
陕西 |
3326 |
77.9% |
上海 |
5 |
0.12% |
四川 |
31 |
0.73% |
天津 |
5 |
0.12% |
西藏 |
31 |
0.73% |
新疆 |
16 |
0.37% |
云南 |
17 |
0.4% |
浙江 |
17 |
0.4% |
重庆 |
18 |
0.42% |
2.就业率总体情况
2018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3895人,经教育厅审核初次就业率为91.18%。截至2018年12月10日,就业人数为3907人,就业率为91.46%。(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2018年12月10日)
表2:2018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名称 |
总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本科专业-040103-人文教育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050209-朝鲜语 |
2 |
2 |
100% |
本科专业-060101-历史学 |
53 |
53 |
100% |
本科专业-082303-农业电气化 |
41 |
41 |
100% |
本科专业-120900-旅游管理类 |
1 |
1 |
100% |
本科专业-130201-音乐表演 |
37 |
37 |
100% |
本科专业-070302-应用化学 |
69 |
68 |
98.55% |
本科专业-080906-数字媒体技术 |
68 |
67 |
98.52% |
本科专业-08071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98 |
96 |
97.95% |
本科专业-071001-生物科学 |
48 |
47 |
97.91% |
本科专业-080902-软件工程 |
48 |
47 |
97.91% |
本科专业-040201-体育教育 |
88 |
86 |
97.72% |
本科专业-070301-化学 |
78 |
76 |
97.43% |
本科专业-090201-农业资源与环境 |
37 |
36 |
97.29% |
本科专业-130205-舞蹈学 |
35 |
34 |
97.14% |
本科专业-130305-广播电视编导 |
183 |
177 |
96.72% |
本科专业-120901-旅游管理 |
58 |
56 |
96.55% |
本科专业-070501-地理科学 |
57 |
55 |
96.49% |
本科专业-030503-思想政治教育 |
55 |
53 |
96.36% |
本科专业-130504-产品设计 |
51 |
49 |
96.07% |
本科专业-050207-日语 |
49 |
47 |
95.91% |
本科专业-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10 |
105 |
95.45% |
本科专业-130502-视觉传达设计 |
131 |
125 |
95.41% |
本科专业-130503-环境设计 |
171 |
163 |
95.32% |
本科专业-080403-材料化学 |
62 |
59 |
95.16% |
本科专业-120801-电子商务 |
61 |
58 |
95.08% |
本科专业-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
40 |
38 |
95.00% |
本科专业-130508-数字媒体艺术 |
39 |
37 |
94.87% |
本科专业-130202-音乐学 |
181 |
171 |
94.47% |
本科专业-130304-戏剧影视文学 |
54 |
51 |
94.44% |
本科专业-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3 |
78 |
93.97% |
本科专业-050101-汉语言文学 |
185 |
173 |
93.51% |
本科专业-080401-材料科学与工程 |
43 |
40 |
93.02% |
本科专业-050103-汉语国际教育 |
62 |
57 |
91.93% |
本科专业-120202-市场营销 |
124 |
113 |
91.12% |
本科专业-020101-经济学 |
155 |
140 |
90.32% |
本科专业-040106-学前教育 |
116 |
104 |
89.65% |
本科专业-040101-教育学 |
112 |
100 |
89.28% |
本科专业-070201-物理学 |
64 |
57 |
89.06% |
本科专业-130310-动画 |
91 |
81 |
89.01% |
本科专业-050201-英语 |
142 |
125 |
88.02% |
本科专业-120203-会计学 |
362 |
314 |
86.74% |
本科专业-040104-教育技术学 |
91 |
78 |
85.71% |
本科专业-120204-财务管理 |
170 |
144 |
84.70% |
本科专业-050302-广播电视学 |
70 |
58 |
82.85% |
本科专业-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 |
120 |
98 |
81.66% |
本科专业-130401-美术学 |
222 |
177 |
79.72% |
本科专业-020102-经济统计学 |
49 |
33 |
67.34% |
合计 |
4272 |
3907 |
91.46% |
3.就业单位性质及毕业去向统计
就业行业分布为考研174人,出国21人,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18人,机关36人,事业单位305人,国有企业215人,其他企业3138人,应征入伍8人,自主创业2人,待就业364人(图4)。就业地域以西北地区为主(占比84%),其中在陕西省内就业人数为2519人,占比64.47%,充分显示了我校毕业生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表3)。
在陕西省内十市中,毕业生首选在西安寻求就业机会,就业人数为1305人,占比33.4%。其次是在渭南就业,就业人数为908人,占比23.24,超过一半的学生留在关中城市群就业创业。(图6)
表3: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不含升学、出境)
单位行业名称 |
人数 |
百分比 |
农、林、牧、渔业 |
75 |
1.92% |
采矿业 |
17 |
0.44% |
制造业 |
230 |
5.89%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87 |
2.23% |
建筑业 |
305 |
7.81% |
批发和零售业 |
331 |
8.4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6 |
1.69% |
住宿和餐饮业 |
57 |
1.4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56 |
11.67% |
金融业 |
110 |
2.82% |
房地产业 |
80 |
2.05%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28 |
5.84%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64 |
1.6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60 |
1.54%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3 |
1.36% |
教育 |
1037 |
26.5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3 |
1.6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23 |
8.27%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62 |
1.59% |
国际组织 |
0 |
0% |
军队 |
8 |
0.20% |
合计 |
3712 |
95.01% |
4.2018届毕业生就业渠道
从就业渠道方面来看,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渠道实现就业。“周三专场招聘会”作为我校最广泛、最直接的渠道,给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实现精准就业。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校园招聘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超过50%,充分反映出我校“周三专场招聘会”在帮助学生就业的效果显著(图7)。在就业信息发布方面主要依靠就业网、微信公众号、QQ群等途径面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
三、201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
根据调查,2019届毕业生中,以中初教育单位为第一就业意向的有871人,占比为20.19%;以升学为第一就业意向的有528人,占比12.24%;以国有企业为第一就业意向的有292人,占比6.77%;以其他事业单位为第一就业意向的有439人,占比10.18%(图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初教育单位工作仍是我校毕业生的首选,而在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应征入伍等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仍然不强,需要学校继续大力引导。
四、201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
今年就业部门对2017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调查回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活动。此次问卷调查活动通过信函发放《渭南师范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共550份,回收414份,有效问卷414份。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校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岗位主要以“基层技术、管理或销售”和“部门主管”为主(图9),显示出我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并进入管理岗位,体现出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力等方面较强。
从下图可以看出,毕业生薪酬待遇情况在 “3000元——4000元”的比重最大,其次是“4000——5000元”。(图10)。
在目前从事的工作中,与专业基本相对口的占大多数,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但经过对业务日趋熟悉,对技能的日益熟练,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毕业生普遍认为在不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也很重要(图11)。
:
对于我校的就业工作,大部分毕业生表示满意(图12)。
虽然毕业生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毕业生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毕业生专业不精,技能不强,竞争不力;涉猎有限,广度不够,深度欠缺,课外知识有限。
(2)就业指导有限,规划不足。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意义巨大,利于学生就业择业,但学生反映深度不够,与自己契合度不够。部分毕业生进入职场前没有提前做好规划,进入职场后容易紧张,不利于融入工作环境。
(3)学校影响力有限,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局限性较大。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参会单位虽然很多,但由于地缘劣势和学校影响力有限,招聘单位质量不高。
表4: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评价
|
工作环境 |
生活条件 |
工资待遇 |
福利保险 |
管理机制 |
发展前景 |
满意 |
121(29.23%) |
114(27.54%) |
117(28.26%) |
124(29.95%) |
125(30.19%) |
163(39.37%) |
比较满意 |
115(27.78%) |
125(30.19%) |
157(37.92%) |
169(40.82%) |
167(40.34%) |
149(35.99%) |
基本满意 |
176(42.51%) |
167(40.34%) |
121(29.23%) |
110(26.57%) |
119(28.74%) |
91(21.98%) |
不满意 |
2(0.48%) |
8(1.93%) |
19(4.6%) |
11(2.65%) |
3(0.72%) |
11(2.65%) |
表5:毕业生在确定工作单位时所考虑的因素
|
非常重视 |
比较重视 |
一般 |
不太重视 |
不重视 |
所在地区 |
84(20.29%) |
94(22.71%) |
143(34.54%) |
73(17.63%) |
20(4.83%) |
单位性质 |
97(23.43%) |
127(30.68%) |
67(16.18%) |
86(20.77%) |
37(8.94%) |
与父母的距离 |
95(22.95%) |
135(32.61%) |
90(21.74%) |
68(16.43%) |
26(6.28%) |
单位的知名度 |
134(32.37%) |
86(20.77%) |
94(22.71%) |
63(15.22%) |
37(8.94%) |
收入状况 |
167(40.34%) |
108(26.09%) |
81(19.75%) |
57(13.77%) |
1(0.24%) |
福利待遇 |
165(39.86%) |
107(25.85%) |
85(20.53%) |
54(13.04%) |
3(0.72%) |
自己的性格爱好 |
185(44.69%) |
127(30.68%) |
46(11.11%) |
41(9.90%) |
15(3.62%) |
专业对口 |
178(43.00%) |
135(32.61%) |
51(12.32%) |
28(6.76%) |
22(5.31%) |
晋升机会 |
212(51.21%) |
102(24.64%) |
55(13.29%) |
33(7.97%) |
12(2.90%) |
调动工作难易 |
78(18.84%) |
115 (27.78%) |
185(44.69%) |
22(5.31%) |
14(3.38%) |
家庭的要求和期望 |
64(15.46%) |
175(42.27%) |
75(18.12%) |
78(18.84%) |
22(5.31%) |
利于施展个人才干 |
187(45.17%) |
102(24.64%) |
65(15.70%) |
48(11.59%) |
12(2.90%) |
权力、责任的大小 |
102(24.64%) |
132(31.88%) |
98(23.67%) |
65(15.70%) |
17(4.11%) |
工作稳定性 |
190(45.89%) |
134(32.37%) |
54(13.04%)) |
23(5.56%) |
13(3.14%) |
其他 |
20(4.83%) |
30(7.25%) |
26(6.28%) |
212(51.21%) |
126(30.43%) |
表6: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起到作用的因素
|
作用非常大 |
有一定作用 |
没有什么作用 |
学习成绩 |
285 (68.84%) |
115 (27.78%) |
14 (3.38%) |
求职时的态度 |
270 (65.22%) |
125 (30.19%) |
19 (4.59%) |
面试结果 |
265 (64.01%) |
137 (33.09%) |
12 (2.90%) |
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 |
278 (67.15%) |
119 (28.74%) |
17 (4.11%) |
所学专业 |
268 (64.73%) |
130 (31.40%) |
16 (3.86%) |
学历层次 |
255 (61.59%) |
123 (29.71%) |
36 (8.70%) |
学校或教师的推荐 |
175 (42.27%) |
185 (44.69%) |
54 (13.04%) |
毕业学校的声誉 |
280 (67.63%) |
115 (27.78%) |
19 (4.59%) |
家庭背景与关系 |
63 (15.22%) |
265 (64.01%) |
86 (20.77%) |
党员 |
175 (42.27%) |
187 (45.17%) |
52 (12.56%) |
学生干部 |
69 (16.67%) |
290 (70.05%) |
55 (13.29%) |
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 |
274 (66.18%) |
130 (31.40%) |
10 (2.42%) |
上学期间获奖情况 |
185 (44.69%) |
208 (50.24%) |
21 (5.07%) |
找人情、托关系、送礼等 |
41 (9.90%) |
73 (17.63%) |
300 (72.46%) |
五、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1.以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是加大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力度,重点大幅度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和改善实验条件。充实大学物理、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室设备和生物专业实验设备,建设理工类综合实验中心,扩建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建设数字化语言教学实验平台。2019年建成建设艺体类专业能力训练中心。
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转型发展。学校设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改项目,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方案着眼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师范特色,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明确、细化培养规格,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矩阵,科学设置课程,明晰课程达成目标,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每学期开辟2周综合实践周,强化实践教学。
三是全面修订课程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矩阵,明确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目标;打破按教材章节编制大纲内容的做法,按知识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落实“三全育人”,注重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选择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贯彻成都会议精神,加大学业难度,改革考核形式。
四是贯彻成都会议精神和“新时代高教40条”,落实新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学科专业学习导引;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活动,邀请校外教学名师、教学能手作教学改革专题报告、示范教学,开展课堂创新大赛,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技能培训、测试、竞赛,组织师范生粉笔字培训、测评、教学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学风建设月”、“读书文化月”等系列活动,营造考研、考证、考级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奋学习。这些举措,有力促进学生学风转变,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40余项。
五是加强师范生技能培养。制定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师范专业认证自评工作;修订调整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课程大纲;不断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扩建“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组织师范生技能培训及测评,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不断加强师范生实习、见习管理;研究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大纲、考试题型,加强“国考”辅导。加强师范生教师资格证书“国考”辅导。在西北师范联盟组织的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第八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第十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与培养经验交流会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23项奖励,其中特等奖5个,一等奖2个。
六是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共计36学时,同时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指导水平,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就业创业指导师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使就业指导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化、实用化。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2.全面落实就业工作“四到位”要求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现有就业工作专职人员9人,工作人员与毕业生师生比为1:478,专职人员较为稳定,89%的人员在就业创业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学校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有由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组成的就业指导专职队伍50余人,90%为硕士以上学历。学校每年在经费预算中将就业工作经费作为专项列支,按照每年学费总收入1%的比例划拨。就业指导中心有独立的办公区域和招聘场地,场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办公设备齐全。就业指导中心重视信息化建设,建有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学校重视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公共创业孵化平台,成为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科与产业互动的产学研基地。
3.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4.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及时就业
积极拓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引入实力强的招聘企业;大力开拓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鼓励学生报考振兴计划、西部计划、村官等公益岗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2018年,18名毕业生参加国家基层项目,79名毕业生赴新疆、西藏工作;完善就业信息库建设,库中现有用人单位840余家;建立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就业联盟,为毕业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5.着力推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发挥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等新媒体的作用,与“智联招聘”、“211校招网”、“赶集网”和“58同城”等全国各大就业招聘网站以及西安市职业介绍中心、渭南市人社局、渭南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招聘信息。2018年,在各类就业发布平台发布就业信息620余条次。
6.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主渠道作用
我校为2018届毕业生举办了101场招聘会,其中大型招聘会2 场,中小型招聘会31场,招聘单位宣讲会68场,参会单位609家次,提供有效用人岗位28900余个,参加师范类高校就业联盟招聘会2场,50%左右的学生通过学校招聘会找到了工作。
7.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
2018年,学校向渭南市人社局申请招聘补贴27.3万元,同时,学校与人社局联合开展就业招聘,目前,学校与人社局已实现网站后台互联,招聘信息共享。
8.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走访工作,系统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实事求是地检验我校的教育质量。通过跟踪调查分析,真切地反映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教育各环节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对明确教改方向、改进我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六、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学校高度重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这些学生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帮扶工作深入细致,效果显著。
学校2018届困难群体毕业生共计604人,其中,建档立卡生430人,少数民族毕业生95人,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79人,541人为农村生源,63人为城镇生源,男生185人,女生419人。陕西生源毕业生482人,其余学生生源地分布在山西、甘肃、河南、广西等中西部省份。截至2017年12月,建档立卡毕业生和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已实现100%就业。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精准帮扶工作,学校于2017年11月制定了《渭南师范学院2018届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学校扶贫办主任担任副组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二级学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方案》对精准识别、建立帮扶档案、签订帮扶承诺书、丰富帮扶措施等工作做了详细安排。各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院长担任组长、党总支(分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夯实责任。5月11日,学校召开了全校2018届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会议,卓宇校长出席会议并做了指示安排,并与每位困难生见面,确保帮扶工作深入实施,帮助贫困毕业生及时就业。
2.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学校帮扶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施 100%的帮扶,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帮扶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和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3.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夯实责任
学校于2018年5月14日—18日在全校开展第一轮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专项督查,检查、督促并指导各二级学院将帮扶工作推向深入,6月上旬进行第二次督查,重点检查帮扶工作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同时,对所有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不定期电话回访,切实掌握就业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帮扶。
4.摸清底数,建立健全贫困毕业生台账
学校按照资助中心的统计数据,掌握最真实、最新的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底数,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台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帮扶措施等内容,台账由专人管理,定期更新,内容详细准确。学校切实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安排各二级学院科级以上干部与困难群体毕业生结对子,为每名帮扶对象发放帮扶联系卡,卡中记载帮扶责任人、联系电话、帮扶政策及帮扶措施,做到“一生一策”“一生一档”“一生一卡”。
5.签订帮扶承诺书
为切实夯实责任,学校所有帮扶联系人与困难群体毕业生签订了帮扶承诺书,承诺书中明确了帮扶目标和完成期限,帮扶责任人“一对一”承诺了帮扶措施。
6.建立精准帮扶机制
(1)加强精神帮扶。各帮扶联系人通过一对一谈心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困难困惑,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帮扶等人文关怀,营造关爱的人文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这类学生,让其学会自我调适,并有目的、有意识地把“精神帮扶”贯穿到整个帮扶工作中。
(2)加强技能帮扶。学校注重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帮扶。优先选拔推荐贫困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实体创业项目、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予以经费支持,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组织开展多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场礼仪、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拓展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资金帮扶。学校为建档立卡生发放每人3500元的国家特困助学金,学校再配套为其发放每人2500元的建档立卡生助学金,共计每人6000元。同时,为符合条件的746名贫困毕业生向人社部门申请每人1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共计74.6万元。部分二级学院还根据自身实际,为困难群体毕业生提供200—500元的资金帮扶,努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4)组织专场招聘会。学校为贫困毕业生组织专场招聘会11场,参会单位146家,提供用人岗位2271个,联合渭南市人社局、渭南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民营企业进校园”招聘活动2场。利用我校特色的“周三专场招聘会”,及时通过各种渠道通知贫困生参加,并予以优先推荐工作。
(5)鼓励引导贫困毕业生到边疆基层工作。学校鼓励引导贫困毕业生到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工作,在应聘的学生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贫困生。同时,在毕业生中广泛宣传参军入伍、西部计划、振兴计划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对各项优惠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和宣传,鼓励贫困毕业生报名参加。
(6)建立就业信息立体化推送机制。为帮助贫困毕业生及时就业,我校充分利用就业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QQ群、就业信息发布栏、就业电子屏等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向帮扶对象送政策、送岗位。
七、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
1.教育领域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师范类毕业生无明显竞争优势
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一般首选教育领域。根据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60多万师范生毕业,但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资的需求却只有25万,仅30%的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而作为基础教育辅助的民办中小学、辅导机构,却因毕业生就业观念或自身经营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即使招到,也很难长时间留住人才,形成了“招了走,走了招”的困局。另外,大量非师范类毕业生涌入教师队伍,对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领域就业形成了较大冲击。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目前,师范类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而是要同非师范类毕业生统一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大大削弱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增加了就业难度。
2.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学校目前针对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为缺乏。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来看,更多的只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面试礼仪和求职技巧等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实践应变能力的锻炼。从课程承担者来说,基本都是由辅导员和负责就业工作的副书记承担的,这些人员专业的就业指导学科背景,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3.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主观上重视理论课程学习,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欠缺,工作后不能马上胜任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眼高手低”,没有把自身能力与应聘单位的要求持平,就业期望值过高,面对就业时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较大,不愿离家太远。根据国内现状,近几年新疆、西藏大量招聘师范类毕业生,且全部带编制,但多数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在这些地区就业。
八、2019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设想
渭南师范学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19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要求,坚持“校院主管、统筹推进、全员参与、分类指导、精准帮扶”的工作模式,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1.确立就业优先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模式
新形势下,学校将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从人才竞争全球化视角解决以往教育体制造成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即在当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培养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在教学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强化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丰富综合能力结构
不少单位和毕业生建议,加强毕业生的外语、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在全面考虑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保证毕业生能尽快地满足岗位需要的原则下来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
3.深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人才输出路径
许多用人单位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毕业生,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的了解企业的需要,获得学生的实习场所,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企业选拔和获得优秀的毕业生。学校将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促进毕业生及时高质量就业。
4.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
积极响应国家对口援疆战略,抢抓近年来新疆大批量招聘内地大学生的机遇,加强与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各地州教育局的联系,组织人员到新疆开拓就业市场,回访毕业生,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构建“实习+就业”一站式服务模式,同时,向毕业生客观全面宣传新疆的真实情况和招聘政策,消除毕业生顾虑,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新疆建功立业。根据毕业生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继续拓展就业市场,重点开发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以及大型民办教育集团,提升毕业生就业的专业达成度和就业满意度。
5.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精准管理与服务
继续健全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现有网站、微信公众号、qq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就业信息精准化推送平台,使毕业生通过手机就能够进行自我测评、人职匹配,根据自身情况精准接收就业信息,提升就业质量。
渭南师范学院
2018年12月